第1124章《白昼之雨:一场惨烈的复仇》(上)
@木泉影评
10-8来自v博pc端
久等。想了又想,我决定以这样一句话作为影评的开端:
《白昼之雨》是一部从各个方面来讲都需要勇气才能观看的电影。
请注意,前方大量剧透,不想提前得知剧情的朋友们请自行规避,感谢您的配合。
那么书接上文。之所以说需要勇气,是因为它有三重考验等待着观众。
第一重是血腥暴力。
这个元素在电影里屡见不鲜,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“暴力美学”。动作戏的节奏感、打击感、效果反馈(如血浆迸发或建筑物坍塌等),都会给观众带来兴奋和爽快的感受。特效大片里“百万军队从天而降”、“一招魔法顷刻屠城”等情节,通过视听语言使人肾上腺素飙升,更有一种解压式的畅快。
然而,《白昼之雨》在这方面并不一样。用最直白朴实的话来说就是,它太真了。
导演敢拍,演员敢演,呈现出来的就是宛若犯罪实录般的真实。真实到能让我们意识到眼前被虐待、杀害的那些人,是活生生的、随处可见的普通人,而不是“暴力美学”里承担着被毁灭作用的群众符号。
近乎写实的血腥场面,仿佛观众不是在隔着屏幕观看,而是处于一种旁观甚至偷窥的视角,一边看着,一边难以控制地感到切身的恐惧,生怕自己也被“发现”,也像那些无辜的人一样惨遭横祸。
基于此,我仅代表个人提醒还没走进电影院,但想要一窥《白昼之雨》精彩的观众朋友们,观看此片前,请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,因为里面的部分画面着实会令人产生生理性的不适,和普遍意义上的“劲爆刺激”是两种不同的概念。
第二重考验,则是人性。
贺栩是一位善于捕捉人性、展现人性的导演,他此前执导的影片也大多都是现实主义题材。
《白昼之雨》前半段刻意的夸张演绎和略显荒诞的情节发展,都营造出了一种看似悬浮实则辛辣的讽刺。这样的讽刺,让人感到共鸣的同时又被刺痛。
譬如电影开头的王大力,他完全不在意个人整洁,在地上打着滚趴到门口,用身体给一位看不见面容的精英人士当脚垫。
在现实里,这样的画面几乎不可能出现,显然是一种浮夸的拍摄手法。
但这样的处理方式,毫不掩饰地表现出“社会底层人只能给上流人物擦鞋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