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决定不在打已经死了的《超人》主意,将注意力放到了另一个人气英雄身上,嗯,就是蝙蝠侠布鲁斯-韦恩。
于是他们盛情邀请到了鬼才导演蒂姆-伯顿,充分给了这位有着浓重个人风格导演权力。
恰恰蒂姆-伯顿也没让他们失望,用自己别具一格的黑暗哥特风,制作出来了《蝙蝠侠》第一部,上映之后便是口碑票房双丰收。
紧接着的《蝙蝠侠归来》,票房倒是还能看的过眼,照样用不到八千万美金的制片成本,换回来了2亿7000万美金的票房,只是观众口碑有所回落。
也就在这个时间点,华纳兄弟高层的祖传“被动技能”又开启了。大部分高管和股东,都认为观众厌倦了蒂姆-伯顿的个人风格,毕竟不管是票房还是观众口碑,都要比第一部低了不是?
然后有意思的来了,决定一脚踢开蒂姆-伯顿的华纳兄弟,最初的想法是,想要借着前两部《蝙蝠侠》开创的良好局面,更换全部的核心主创,去找一个能将《蝙蝠侠》拍成合家欢风格的导演。
事情的拐点也就在这里,韦恩当年用完整的、逻辑缜密的、可行性极高的dc宇宙计划大纲,成功说服了上一任ceo凯文-特苏哈拉。
如果没有他的出现,华纳兄弟会找来乔-舒马赫,制作出欢乐向的《永远的蝙蝠侠》,票房上虽然拿到了3亿3600万美元,可是影迷口碑急速滑落。
不过华纳兄弟可不认为口碑效应,他们丝毫没有怀疑不错的票房,是因为前两部蒂姆-伯顿打下的基础,偏执的以为自己的决定是对的,影迷就该喜欢这种欢乐向的蝙蝠侠“变装秀”。
然后继续捣鼓出来将《蝙蝠侠》彻底玩死的《蝙蝠侠与罗宾》,《蝙蝠侠与罗宾》上映后,口碑票房再次双双崩塌,就像是此前在《超人》系列上的故事重演一般。
而华纳兄弟,也只能再次封存《蝙蝠侠》这个系列,就像此前的《超人》系列一样,等待时间过去的足够久、影迷淡忘不好的观影记忆以后,再找机会重启。
所以说,扎克-施耐德在dc系列上受的委屈,一丁点都不罕见。华纳兄弟高层哪怕换了多少批高管,喜欢在旗下大制作上指手画脚的作风,一直也都被完好的保留着。
更重要的是,并不是一个高管喜欢这样做,而是n个,这就造成了发号施令的人太多,各种声音都在影响影片方向的结局。
通过种种情况综合来看,一位导演想要与华纳兄弟长期合作,前提就是自身已经是圈内顶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