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午四时二十六分,新三团和独立团在李云龙和韩烽的率领下兵临临汾南城门下。
临汾古城,历史渊源流长,最早据说是明初年间,为了抵御外族入侵,全国各府、州、县城按等级地位普遍建造城垣,以凭防守,临汾城墙即建于其时,后来由于军事需要,又在原有的基础上,把城墙改建为更为牢靠,坚实的砖石结构,这几百年来经历风风雨雨,饱经摧残和岁月的凋零,却始终屹立不倒,为整个临汾的百姓之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,直到近代被枪炮叩关,破城,这才沦陷在日军手中。
只是此时此刻,却被日军利用,调转枪口,对准了中国人了。
六到十米高的城墙之上,用砖墁铺设的宽有四五米的墙顶上排满了日军,轻重机枪在城门两侧的外墙垛口间的空隙一字排开,机枪手匍匐着,紧握着机枪的射击按钮,严正以待,两名随时准备接手的副射手不声不响的躲在机枪手两侧的垛口之后。
枪口一起倾斜而下,对准了城门之外,一旦敌人出现,立马可以用强有力的火力对敌人造成没有任何死角的毁灭性打击。
城门外紧挨着城墙根部的地方还有护城壕,这护城壕原本深宽就各达一丈,后来日军占领城池之后,把事情做的更为坚决,干脆扩建为深宽各达三丈,平时出入只能通过吊桥。
这出人意料的建筑特点,让旧时代的什么云梯绳索完全没了用处,要想攻入城门,除了吊桥是唯一途径之外,几乎再找不到更好的办法。
在这种情况之下,没有县城内部的瓦解,外部敌人想要攻破城池十分艰难,就算韩烽和李云龙暂时消灭掉城门口处的敌人,一时之间若是不能借助吊桥,也根本无法进入城内。
临汾古城门之险,当真是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。
在这样易守难攻的古城门面前,就算是久经沙场,见多识广的李云龙,一时之间也没了好的攻城之法。
再像攻取绛县和曲沃时那种以绝对兵力强横压垮敌人的办法,在这里根本行不通。
远的不说,就是这深不见底的护城壕就不好通过,更别提日军在城墙顶有重兵把守,机枪火炮严正以待,随时可能给予攻城的敌人致命一击。
李云龙打仗虽然有时候貌似毫无章法,鬼点子更是不少,可他同样爱惜自己手底下战士们的性命,每一个战士阵亡,他的心底都痛得直哆嗦,怎么可能会用这种不顾性命的添油战术?
磨刀不误砍柴工,在这一点上韩烽和李云龙英雄所见略同,两人当即下令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