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间,高诚依旧在思考着脑海中构想的指挥体系。
只不过,在自己看来,并非不可行。可在郭嘉、段煨眼中,却是另一番结局。
不过,无论如何,军制必须改变。
大汉帝国的军制体系,与后世最相同的便是部这一级编制。
一部兵马,多则四五曲,少则两三曲,始终保持着一部之兵在一千至两千左右,跟后世团一级编制非常相似。
而在部之上,便没有更大的编制了。多是战事一起,抽调几部兵马,委任中郎将来统帅。再高一级的话,就更类似于方面军的概念。择一大将为帅,调配十部乃至更多的兵力,针对一个方向的战事。
究其原因,还是汉军战斗力不低,一万精锐之士,足以对抗敌方两万甚至三万兵马。而且随着兵力的增加,汉军的战斗力也是成几何倍数上升。
因此,至今为止,大汉帝国出动兵力最多的卢植对抗张角一役。五万大汉正规军,对抗高达三十万左右的黄巾贼,丝毫没有显得吃力。
这种情况,让大汉帝国始终只保持着三万余精锐中央军。其余的都是边军、郡国兵,总数依旧没有超过十万。
兵马少,用部一级为最大编制,倒也不会显得迟钝。因为大多数的边军和郡国兵,都是有其独立编制。
南北军也就三万多人,一二十部兵马,就算是招兵扩编,也顶多增加十部而已。对于指挥者来说,还能调度的过来。
可乱世,无法跟和平时期相提并论。
只看京畿一战,大汉帝国就陷入了无兵可用的地步。
打仗,当然是兵力越多越好!
一旦兵力扩充到十万之数,一两千人一部的编制,不足堪用。建立更高以及的编制,乃是刻不容缓之事。
团上面自然就是师这一级。
师级编制,在周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。天子六师之卒,七八万人。
身在古代,自是不能脱离大时代的背景。
而根据周朝师级编制,一师兵力为一万两千五百人,再加上一些辅助兵种,搞到一万五乃至两万都是属于正常。
很符合高诚心中的想法。
建立师级编制,指挥体系也需要进行改变。总参、兵种指挥部,这不都是顺其自然的嘛,郭嘉和段煨怎么就想不明白呢!
唉,算了。
既然此途不通,那就另想他法吧。
只是,还有其他的什么体系吗?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