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作为舞台剧就比较成功,《发胶》并不缺乏观众基础,而且使馆影业在宣传推广中,也做了大量工作。
比如尽可能打好约翰-沃特斯这张牌。
作为北美电影圈公认的“垃圾教皇”,约翰-沃斯特在影迷中多少也有些知名度,尤其《粉红色的火鸟》,这种影片属于越禁影迷越好奇的典型。
《粉红色的火鸟》导演的歌舞片?这个噱头还是引起了不少路人观众的关注。
那些不了解《发胶》歌舞剧的人,还会非常好奇,《粉红色的火鸟》与《发胶》风格完全不搭啊。
罗南当初同意《发胶》立项,一是舞台剧本身就有相当的影响力,二是歌舞片正处于一个短暂的复兴期,再就是2000万美元的投资也不算高。
但真要说对这部影片有多么看好,那也谈不上,罗南根本不记得任何与《发胶》有关的信息。
《发胶》内部试映时,出乎罗南预料的精彩,他直接打了九分。
这九分当然是从商业市场的角度出发衡量,与影片本身艺术考量基本上没有关系。
影片的主题契合现今呼声越发高涨的黑人平权运动,美伦美幻的歌舞场景和打了鸡血似的载歌载舞,不但不会让影片显得沉重,反而会叫观众充分体会到欢乐。
曾经黑人在美国是奴隶,如今种族问题依然存在,但早已今非昔比。
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反对种族隔离的运动轰轰烈烈,在那个反叛的年代里,上演着无数的运动,影响至今。
女主角是个胖子的设定也别具一格,胖被认为是难看的,女人们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减肥,即使多数女人身体健康身材匀称。
还有一点不能忽视,女主角阿黛尔的演技或许一般,但影片歌舞比重极高,恰好有利于阿黛尔专业级歌手水准的发挥。
剧情什么的,其实在歌舞面前都做了一定的淡化处理,确切点来说,《发胶》就是一部用二十首歌曲串联起来的大型mtv,包括阿黛尔在内的主演群体的歌舞表演,发挥出了极高水准。
阿黛尔的几段演唱,更是冠绝全场,为影片增色极多。
歌舞是大餐,作为辅料的其他戏份,做的也很出色。
花衬衫,猫王头,镶满亮片的晚装,没大脑的公主裙,60年代的美国,所谓时尚家取之不尽的宝藏。
作为歌舞片,必然首要重视观赏性,所以《发胶》极其聪明的淡化了情节的真实性,涉及到的一些敏感话题,比如“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