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希冀,但是却被朝堂上认可。
就是因为朝堂和民间想的不一样,朝堂上的每一位大佬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利益,他们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之后,决定这个政策应该支持,因为大家都能从这个政策之中分到好处。
虽然这些大佬心里面并不是很赞同,但姑且还是可以同意的,所以就形成了现在这种局面。
民间的反对声音依然非常的剧烈,但是没有用,无法传达到高层,所以无论怎么跳都不会有结果。
何况这种改革又不像是什么制度的推行,需要下一层的配合。
科举这种改革完全是自上而下的,完全不要下一层的配合。
嗯,要么你就不考,这就算是你最能够拒绝的地方。
你不参加科举就算了。可你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不参加科举,总会有人愿意去参加的。
一旦有人去了,那么这种对抗措施就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。
至于说下层官员,朝廷这会让你考荀子,你不听直接考孟子,那是什么呀?
违抗朝廷命令,违逆皇帝的圣旨。知道那是什么罪名吗?
其他的罪名可以找理由推脱或者搪塞,但是这个罪名没法躲。这就是一条从上自下压下来的政策。
一时之间,京师风起云涌,无数人在奔走呼号,无数人在疯狂咒骂,甚至发生了好几次拦轿子的事情。
当然,他们拦的就是朝廷重臣的轿子,愤怒的发泄自己的情绪,大声的咒骂这些重臣不配为官,不配作为读书人;同时也呼嚎着让这些重臣站出来说话。
一时之间,整个京城都热闹了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朱由校却笑了。
说白了,从这一次的事情上就能够看得出来,很多时候,朝廷的利益与地方的利益是不符合的。
朱由校想要的是为国家选一些真正有用的人才,能够为国家所用的人才。
可是地方却不这么想,他们首要的想法是我要做官,至于怎么考上的无所谓。哪怕是比拼力气,只要是我擅长的就没关系。
这条政策被如此多的人反对,是因为大多数的读书人读的都是《孟子》,猛然换成《荀子》,他们就不适应了。
但更多的则是对未知的恐惧,不想做出改变的恐惧。
抬头看了一眼陈洪,朱由校面无表情的问道:“没有人准备跪到皇宫前面来吧?”
如果有人跑到皇宫前面骂自己一顿,或者搞一个什么到午门门前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