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底,秦省关中平原。
秦省是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区,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,全球每七个苹果中就有一个产自此处。
与其他水果产地不一样,这里没有太多大规模的种植园,通常每家有几亩果园、收获几百到上千斤苹果,再种一些小麦过活。
和其他省份的农村一样,上年纪的农民是耕种主力,他们没什么销售渠道,果子卖给商贩是最直接、最普遍的销售形式。
但一位叫陈琦的年轻人,颇有想法,之前苹果市场好的时候,他借钱包下了一块地建了一个苹果种植园,想在果园里种出希望来。
然而,现实比理想要更残酷。
果园遭遇过天灾不说——对于这些靠天吃饭的弱者来说,老天爷不是青天大老爷,更像是一位恶作剧的顽童。
几年过去了,他成了家,也解决了温饱,然而贫困依旧横亘在他眼前,让他看不到希望——虽然能够收获品质最好的苹果,但却敌不过收购市场价格下滑的影响,全年利润不到9000块。贫困就如绳索,依旧缠绕在他的脖颈上。
主要是没有销售渠道。行情不好的时候,自然不必多说;行情好的时候,收购商又会压价。其他果农手里没有太多苹果可卖,倒是无所谓,但他就很难受了。
享受到最大利益的,还是中间商。
他没做过物流,只听说成本最贵的部分是在最后一公里。
但他觉得,对于农产品来说,不仅仅有最后一公里,还有从田间地头到运输的最初一公里,也是限制他这样的农产品生产者的“最初一公里”。
就拿苹果来说,流通渠道环节比较多,在中间产生了多个价格持续抬升的层级,带来了相当高的流通成本。
而一旦销售端的价格起不来,各个环节就会向生产环节压价,最终导致苹果收购价格下滑,像他这样的专业果农入不敷出,甚至因此致贫。
如果不是嘉谷国际商贸带来了“市场”,他还得继续忍受市场波动带来的悲喜交集,并且在那种绕颈的紧迫下艰于喘息。
去年,嘉谷国际商贸进驻秦省,和当地代办一起寻找水果货源,陈琦的果园终于时来运转了。
苹果在树上时就被下订单,按整个果园定价;收获季节,他们将各种规格、品相的苹果一起收走,甚至自己雇人来采摘、包装。
而对于散户,嘉谷商贸也以高出市场5毛/斤的价格收购。
虽然不少打算囤积苹果伺机高价出手的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