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以为,这台计算机既然已经是国际先进水平的计算机了,怎么着也得有些科技感吧。
并没有!
至少在沉光林的眼里并没有。
虽然这台设备还很新,保养的也很好,但它真的好原始好简陋啊!
密密麻麻的的布线,超大的用电负荷,一块一块的拼接pcb板,在不懂行的人看来它确实很神秘,也很高大上。
但是,在沉光林看来,这个家伙能用吗?
怕不是用半个小时就要热爆炸了吧。
如何稳定的长时间工作,估计连设计者他们都没想过的,因为现场连空调器都没配置,那玩意太贵了。
可以说,这台计算机是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,能用,但是想服务器那样长时间稳定的工作,还差点意思,商业化有点难。
沉光林是见识过后世各种各样的电脑的,也去过一些服务器的机房,但眼前的一切都跟他想象的不一样。
所以,当沉光林看到使用了大量晶体管的“超级电脑”,整个人都是懵的。
这样的计算机,果然是巨型计算机啊。
沉光林并不否认它的运算次数能达到1亿次每秒,毕竟,后世的一台手机的运算次数也能超过1亿次每秒,但它的连续工作时间是多少,长期运行有保障吗?
沉光林有点灰心了。
说起来,沉光林对计算机的发展进程还是很关注的,他的实验室几乎是国内最早购买计算机的单位之一了。
而且,但凡国际上有先进的计算机问世了,沉光林都会第一时间花钱购买过来的。
沉光林也想过自己来制造电脑,他一直也是在往这个方向努力的。
但是,沉光林的思维一直都放在了个人电脑上面,从来没有往大型机上面去想过。
如果不是这次的人类基因组计划,沉光林依然想不到要不要研发大型计算机这件事呢。
其实,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。
曾经,很多人认为,个人电脑才是未来,而大型机终将是要被历史淘汰的。
在很长一段的历史时期内,这句话是正确的。
尤其进入到90年代以后,个人计算机的发展速度确实极快,也确实经过了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变革,而且取得了极大的市场份额。
但是,随着2010年代到来以后,智能手机的出现和迅速普及,个人电脑如果不算挖矿去做矿机的话,其实已经走到了尽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