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天惠书屋>其它小说>成为大学教师> 第三五七章 鉴宝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三五七章 鉴宝 (2 / 4)

守寡,独自扶持三个孩子长大,成功守寡63年。

这个石像生就有意思了,他们也不知道是哪个时期的,从哪里整来的,沈光林决定改天从学校聘请一个历史系或者考古系的教授来看一看,不行就还给别人算了。

沈光林当初购买的这个院子不小,但其实就是一所普通的民房,而且建筑也比较简朴,还是砖木结构的。

地基是一圈青石,看着打磨光滑的劲头,想都不用想,要么是石碑,要么是从圆明园拉来的条石。

墙面是青砖垒砌的支柱,中间则是泥胚。

房顶自然也不是琉璃瓦,就是那种最普通的灰瓦,还好并不漏水。

圆明园管理办公室的人走了,沈光林就准备打开门进去瞧瞧。

这房子外面看着不怎么样,打开之后却完全是不一样的一番景象。

里面果然摆满了各种家具。各样式的都有,红木门楣,架子床,交椅,云龙宝座,梳妆台,顶箱柜,品相有好有坏,材质也是有优有劣。

而且,沈光林抬头看了一眼,这房子的房梁和椽子品质真心不错,估计,这个才是好东西,十有八九是从圆明园里顺的。

其实,圆明园也不是一把火就烧成这样的。

1860年,第一次鸦片战争,“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。一个强盗洗劫财物,另一个强盗放火。”

然而,第一次鸦片战争并没有将圆明园毁完,甚至同治年间还有修复。

直到1900年,八国联军再次进入京城,他们将圆明园的所有陈设都洗劫一空。

但是,八国联军带走的是金银财宝,至于建筑物被拆毁,石料和木料被搬走估计就不是侵略者干的了。

清朝灭亡以后,圆明园的东西也在陆续丢失,有官方的行为,也有民间的。

比如,长春园门口的铜麒麟、安佑宫的丹陛石是1910年的时候被移往颐和园的。

水木明瑟碑是1937年被移往颐和园的。

安佑宫的华表、石麒麟、西洋楼的线法桥和翻尾石鱼、梅石碑、莳花碑、文源阁碑被分别移到了燕京大学和京城图书馆旧馆。

兰亭八柱碑、远瀛观石栏杆和“青莲朵”等一些珍贵太湖石是1915年被移往中山公园的。

长春园大东门的石狮子及其基座被移到正阳门和新华门。

在沈光林这里,先辈们只是用了几根房梁和一些地基石来建房子,似乎真的不算过分了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