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的,否则杨嗣昌绝不敢抽掉襄阳城中的兵马去增援谷城。
虽然这几乎保守到令人发指,绝不是有见识的将帅能干出来的事,但历史上明末的文官武将确实频频干奇葩事,将一手好牌,最后打的稀烂,所以也懒得再纠结。
确定了对方的意图后,事情就简单多了,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就是了。
对方抽调五万兵马增援襄阳,那他就再抽掉一个镇南下,于是立即就让秦勇,带着刚刚铸造好的几门大炮,率领第四镇驰援谷城。
第五镇留守南阳,一万亲卫骑兵作为机动兵力,显然秦大王不打算再主动进军了,而是决定死守南阳和汝州,猛攻襄阳。
原先他是打算击溃孙传庭或者卢象升的一路大军,再全力攻打襄阳。
可看现在的情形,孙传庭拖拖拉拉,卢象升分了五万精兵,按照两人谨慎小心的性子,肯定不会给他决战的机会。
而反观襄阳一下多了足足五万大军,若不能及时攻破谷城,第六镇怕不是就危险了。
其实对华军来说,卢象升分兵还是有利的,让秦宇可以放心大胆的进攻襄阳。
不然卢象升的十五万大军在旁窥伺,难免会让华军束手束脚。
而此时孙传庭拥兵八万,卢象升拥兵十万,杨嗣昌拥兵七万,若从战斗力来看,三方实力几乎差不多。
虽然看似分别位于北面东面和南面,将华军包围在南阳盆地,但实则哪一路华军只需两三个镇,都能轻松的收拾。
尽管秦大王是半路出家,但也知道集中优势兵力,各个击破的道理。
由于心急襄阳城,杨嗣昌带着五万大军南下信阳,在东进襄阳,片刻不敢耽误,几乎在抵达襄阳城的同时,秦勇也率着大军抵达了谷城北岸。
“樊城可是足足留下了三千精兵驻守,为何短短两日就被贼军攻陷?”
杨嗣昌一回到城中就将文武官员召集了过来,铁青着脸道。
“回部堂,不是守军不卖命,而是贼军竟然铸造了几十门大炮,硬生生的将城墙轰塌了一段,这才…”
陈洪范见杨嗣昌看向了他只得解释道。
“即便如此,一江之隔,为何不及时增派援军?而是眼睁睁看着樊城被攻陷?”
杨嗣昌一拍桌子大怒道,尽管知道贼军若是大举南下,樊城迟早是要被攻破的。
但樊城的意义,就是让对方攻城时付出惨重的代价,锐气受挫,其后再渡江攻打襄阳,就会变得更加的困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