积极,最终有21名元老参加了这次访问,从事商业的元老中,合伙创业的比例很大,这21名元老的背后,实际代表着7、80名元老。21名从事商业的元老,再加上代表**的27名元老,这一次访问德国,共计出动了48名元老,也可以表示华东**对这次访问的重视度。
而参加出访的徳国21名从事商业的元老中,有12人基本或长期定居在上海,而在上海有经营的,则达到18人,仅仅只有3人和上海没有什么瓜葛,由此也可以看出,上海在华东**中的经济地位之重要性。
其实这一次华东**也向本土的工商业者发出了参加出访,但本土的工商业者,无论是盛宣怀还是张謇等,对这次出访德国都不感兴趣,他们的目光始终都是盯在中国国内的市场上,和外国的经济来往只限于购买机器设备或高技术生活日用品,对于开拓海外的市场一无雄心;二无动力;而张振勋到是想参加出访,不过一来是张振勋的年纪较大,都66岁了,难以经受长途拔涉的颠波,二来张振勋己被选为华东**第一届咨议局的咨议员,在这个时候当然不能离开青岛去德国访问,另外还有赵维忠,和张振勋的情况一样。
同时在这次赴德访问中,华东**还增加了一个新的内容,就是文化交流,这是在德国访问华东**时没有的项目,不过这个建议提出之后,也得德国方面的积极响应,因为文化交流往往像征着双方的关系更进了一步,而且德国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的艺术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,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,而这个时代的欧洲对中国有两种看法,一种认为中国是一个愚昧、落后、野蛮、原始的国家,中国的历史、文化更是没有一点可取之处,毫无研究的价值,既使是研究,也应持完全批判的态度;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现在的中国确实落后且愚昧,但中国做为一个历史悠久,而且曾有过辉煌历史的国家,其历史、文化依然有许多可取之处,甚致有不少值得欧洲借鉴、学习的东西,值得认真研究。
这两种观点中,一直都是前一种占上风,由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,前一种观点几乎占据了绝对的优势,但华东**成立之后,也大大的扭转了欧洲对中华文明的轻视态度,由其是在远东战争结束后,尽管欧洲的舆论对中华文明依然偏见蔑视,但在学术界却开始认真研究中华文化,毕竞这个世界还是胜者为王的世界,文化、文明也是依附于国家的实力,谁的拳头大,谁的枪杆子硬,谁的文化就有研究价值。
德国是较早和华东**建立良好关系的欧洲国家,因此对华东